适应低碳生活 要更“抠门”一点


分类: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

2010-12-19 12:00


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来厦开讲“低碳全球化和中国的低碳转型”
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来厦开讲低碳全球化和中国的低碳转型
厦门网  www.xmnn.cn  日期:2010-05-23   


 

   >>人物名片
   林伯强著名能源经济学家。19906月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19935月至20066月任亚洲开发银行主任能源经济学家。20066月至今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空调温度选择26还是27,其实就是对低碳方式的选择。说起公众如何应对低碳时代,林伯强认为,普通公众的生活方式难以改变是导致减排难以实施的原因之一,其实,大家还是可以做到尽量低碳的。
   近日,由市财政局主办的第二届公共管理与公共财政系列讲座上,国内著名的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专门就低碳全球化和中国的低碳转型发表了主题演讲。


   低碳全球化改变贸易格局


   “低碳转型,有望带来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林伯强介绍说,传统的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的国际贸易模式,将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低碳未来将把全球经济再次捆在一起。
   在迎接低碳过程中,发达国家有可能通过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效率。但是,发达国家最有可能做的就是通过碳关税,迫使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这意味着今后的贸易保护可以打着低碳发展的旗号。
   由此推断,未来碳关税有可能会降低被征收碳税国家的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客观上会调整被征收碳关税国家的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全球碳减排困难重重


   全球温室气体的快速增加,让人们不得不对这种没有限制的碳排放重视。但是,林伯强认为,现在全球碳减排的困难非常大。
   他分析说,阻力主要来自民众和政府两个方面。从公众角度,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非常困难,想要他们现在远离建立在能源基础上的现代生活非常难,如果没有电了,很多人估计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同时,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接连发生,各国政府面临的短期问题通常比长期目标重要,减排这种长远问题通常被放在了一边。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碳减排更加困难。林伯强认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一个国家从低收入转入中等收入的关键阶段。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案例来看,城市化工业化阶段正是对能源需求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而且刚性需求大。
   同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中国未来还要增加3亿城市人口,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在所难免。


   中国低碳转型应以节能为主


   面对这么大的碳排放压力,中国目前需要进行低碳转型。但是这个战略转型如何?对此,林伯强认为,中国的低碳转型战略应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积极寻找石油替代,保障能源安全。
   为什么要以节能为主?林伯强分析说,中国现阶段粗放经济也说明了节能的空间比较大,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要求能源成本不能大幅度增加,而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将大规模提高能源成本。另外,节能没有发展清洁能源的副作用。
   而作为排放主体,企业对减排的理解和态度转变也很关键。对此,林伯强认为,企业要积极适应低碳化对企业的影响,理解并遵守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减排政策,通过提高现有产品的碳效率和努力设计新型低碳解决方案,走低碳转型之路。


   能源价格上涨是大趋势


   低碳全球化对普通民众来说影响同样不小,最突出的就是,今后电价、油价等能源价格的涨价将是大趋势了。
   林伯强认为,低碳的节能和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都需要投入,将大规模提高能源成本。国际上解决低碳成本的途径是政府补贴或消费者埋单。对我国而言,短期的措施是进行财政补贴,而中长期则需要相应地理顺能源价格机制,以反映其成本,意味着能源价格上涨。
   这也意味着,老百姓今后可能需要放弃一些高碳的活动,以及比照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做出一些生活方面的牺牲,大家都要更抠门一点。
   另外,林伯强也认为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节能减排的机会。今后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更多考虑节能。比如,通过建筑节能,将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降低等。
   /本报记者宗满意通讯员孔庆任 
   /本报记者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