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美丽厦门 绿色建筑上演“重头戏”
分类: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
2013-11-14 12:00
缔造美丽厦门 绿色建筑上演“重头戏”
随着环保意识的崛起和“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行业内外和市民大众的普遍关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方面,厦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去年被住建部、财政部批准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了国家财政补助5000万元。
政策亮“绿灯”,但是节能城市之路却难行。据悉,目前厦门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还比较少,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进而把绿色建筑打造成厦门“人居城市”的新亮点,让“节能城市”成为美丽厦门的新名片,厦门还需加一把“油门”。
项目数量少,“有钱发不出去”好尴尬
现在全国能真正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还不多,绿色建筑仅占全国总建筑量的1%,其中又以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偏多,住宅项目较少。
那么厦门市场上绿色建筑情况又是如何呢?前几年某些住宅小区项目获评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和扩建的几所中学学生宿舍、厦禾路超高层住宅银聚祥邸住宅小区、益中花园小区等也应用了太阳能中央供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但是总体公共建筑居多,民用住宅项目少,今年5000万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国家财政补助已经到位,却处于“有钱发不出去”的尴尬处境。
政策开“绿灯”,无奈道路难行推广慢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并建立了相应的资金补贴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仍然停留在试点与示范的层面上,尚未扩大到全局,推广绿色建筑遭遇“瓶颈”。
选择性节能。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涵盖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现有建筑市场,侧重在节地、节材这些短期内可以看得见成效的环节,并且已经取得明显不错的成果。一些建材企业抓住这个机遇,分得“绿色建筑”市场大蛋糕,甚至晋升上市企业。而作为建筑物“心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发挥节能作用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却往往被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和弱化。虽然市场发展空间大,本土节能服务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设业主接受度低。对开发商来说,绿色建筑的低运行能耗,最终受益者是用户(也就是物业持有者),采用节能技术方案,意味着前期投入更多,而收益并不会同比增加。所以他们往往关注建设周期内的施工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投资最小化,对跨度长达几十年的建筑物使用期的运行能耗关心并不多。虽然开发商对更为低能耗的节能技术方案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比了传统安装方案的成本后,大部分都会打 “退堂鼓”。
消费者认识存在误区。购房者买房考虑更多的是环境,觉得能耗、碳排放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过于专业的“绿色建筑”概念,对他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说不定,价格还比普通商品房要贵。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尤其是商品住宅项目中,中高端建筑居多。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绿色建筑是高档住宅,拥有很多先进的设施设备,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消费的。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端、高价,也不是高新尖技术的堆砌。
能评体系不完善。一些实际上高运行能耗的建筑物照样通过了节能审查,成了节能型建筑。
建议:正确引导,提倡绿色的商品房消费观
要推广绿色建筑,厦门应该多管齐下。首先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建筑理念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教育培训基地,宣传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和技术策略,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树立节约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推进发展绿色建筑,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节能服务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系统,围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特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简单按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类型来扶持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类似盲人摸象,既不科学、更不合理。
推进发展绿色建筑,也要创新建设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动节能服务企业采取以设计、采购、施工一条龙的总承包模式承接节能项目,避免简单割裂;积极培育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节能服务企业为建筑物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推行清洁生产机制。
最后,还要加快培育和形成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绿色建筑测评标识体系,强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技术产业的支撑,尽快制定符合本区域特点的 “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完善经济制度,强化绿色建筑的财税政策激励;加强建筑节能机构建设,提高行政管理能力。